导入数据...
制定“双一流”建设成效评价办法是当务之急
[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教育法]  [手机版本]  [扫描分享]  发布时间:2020年12月3日
  查看:5504
  来源:中国高教研究

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,“双一流”建设与建设成效评价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。针对这些问题,《总体方案》明确提出,“制定‘双一流’建设成效评价办法,突出培养一流人才、产出一流成果、主动服务国家需求,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。”这是进一步提升我国“双一流”建设水平的当务之急,将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指明发展方向,明确工作重点。从更为广阔的角度讲,制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“双一流”建设成效评价办法,是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更加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,是引领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,是构建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在需要。但是,通过近两年的“双一流”中期评估和建设周期评估,我们却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倾向,需要我们加以重点解决和有效纠正。

不可否认,经过5年来的努力,我国“双一流”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,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的办学治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,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创新、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。但是,也不可否认,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,尤其是到21世纪中叶要实现一流的大学、一流的学科,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进入世界前列,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,还有很艰巨的任务。总结和剖析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成效,我们可发现一些值得关注和深思的现象。一些高校在汇报建设成绩时,过于注重罗列数字和典型,如近几年来获得了多少科研经费,校园建设新增多大面积,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有大幅提升等,令人眼花缭乱,看上去很热闹,但缺乏深刻的经验总结和思想性的提炼,能够让人真正称赞的成绩不多。一些高校注重各类学术排名和奖项的数量,并且有意选取有利于本校的排名,奖项的选择也是避轻就重,多关注于国内高校之间的比较,缺乏与世界高水平大学比较的勇气和底气。一些高校取得的科研成果中,表层化、应用型、显性的科研成果比较多,深层次、基础性、颠覆型的科研成果少。一些高校在查找问题与不足时,强调客观理由多,如所处地域经济发展不景气,建设经费不充足,政府重视不够,社会支持不多等;剖析主观原因少,查找自身差距少,缺少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意识,缺乏积极向上的精气神。

根据对以上问题的剖析,建议在制定“双一流”建设成效评价办法时,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新形势、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新期盼、党和国家事业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,既坚持高站位加强顶层设计,又坚持接地气注重贯彻落实。具体来讲,应把激励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的内生动力作为重点,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,又高度关注职能部门和院系中层干部队伍的“中场发动机”这一关键环节。在重视办学规模和数量适度扩张的同时,更加关注总体质量和学科水平的有效提升,使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国家需要。在立足国情、彰显特色的同时,注重与世界一流高校对标,查找存在的明显差距与突出问题,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。在重视应用型和实用性研究的同时,避免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,在基础理论研究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,倡导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潜心科研精神。在争取政府和社会更多支持同时,多谋善断明思路,多练内功补短板,多措并举强弱项,激发学校上下锐意进取的精气神,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。(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研究员 郝清杰)


【编辑:融媒体中心】


(微信扫描分享)